为顺应数字化时代浪潮,帮助同学们把握AI时代的职业机遇,助力广大青年学子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立足专业,学习新技能、谋求新发展,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邀请名企校友、“一带一路”订单班毕业生、海外求学学子、库卡订单班学员面向“专业+语言”学习心得、留学经历分享、AI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拥抱 AI,青年说|论数字化转型下的未来竞争力”系列讲座。
名企校友带你解析机器人行业竞争力
第一场讲座于4月15日举办,主题为“智能制造的现在与未来:名企校友带你解析机器人行业竞争力”,主讲人为第一届“沈工——库卡订单班”优秀毕业生李金龙。他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深入分析了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他认为,当前全球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和技术变革,这些变革不仅催生了制造业和物流领域对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的长期需求,还对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运行速度和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讲座中,他鼓励同学们要积极拥抱AI技术。在日常学习中,多去钻研AI算法与机器人控制的结合点,尝试把AI融入到项目实践里,让它成为提升工作能力的有力工具,不断打磨自己运用AI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I赋能,赢在未来
库卡订单班学习经验与竞争力提升秘籍
第二场讲座于4月17日举办,主题为“AI赋能,赢在未来:库卡订单班学习经验与竞争力提升秘籍”,主讲人为第二届“沈工——库卡订单班”优秀学员程淑淼。在讲座中,程淑淼围绕订单班的学习模式与个人成长展开分享,并介绍了“沈工——库卡订单班”的人才培养特色。该订单班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理论与实践并重、技能与创新同行”为核心,通过定制化课程体系与实战化教学模式,为行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程淑淼详细分享了在“沈工——库卡订单班”中的成长与收获。在订单班中,她通过专业化培训与实践锻炼,有效提升了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程淑淼认为,通过在“沈工——库卡订单班”的学习,帮助自身实现了学生角色的三重转换——从学习者到实践者,再到能提出创新思路与解决方案的创新者。这一模式不仅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还推动了“岗位链、课程链、创新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为学员未来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零下40℃的温暖:
西伯利亚求学实战指南
第三场讲座于4月20日举办,主题为“零下40℃的温暖:西伯利亚求学实战指南”,主讲人为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在读研究生李昊朋。讲座中,他以亲身经历为脉络,生动讲述了初到西伯利亚时如何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等困难,逐步融入当地学习与生活。在新西伯利亚国立技术大学的课堂上,他不仅深入钻研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还通过与国际学生的交流合作,培养了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创新思维。他认为,这段海外求学经历不仅拓宽了学术视野,更让他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淬炼出坚韧品格,深刻体会到包容与协作的重要性。这些宝贵经验,将成为他未来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的核心助力。


不做“单脚走路”的人:
语言赋能专业,从课堂到名企
第四场讲座于4月22日举办,主题为“不做‘单脚走路’的人:语言赋能专业,从课堂到名企”,主讲人为“一带一路订单班”第一届毕业生闫亮。“一带一路订单班”是我校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的特色班级,旨在对接前沿社会需求,确保知识体系与行业实际需求精准匹配,培养行业紧缺的“专业+俄语”复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讲座中,闫亮分享了自己在订单班学习俄语的经验与方法。他表示,参与“一带一路订单班”让他成为兼具语言与技术技能的多面手,在行业中备受青睐。
此次系列讲座的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分享人的经验既有前沿技术洞见,又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顺应数字化时代浪潮具有积极意义。未来,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将持续推进“AI赋能”系列活动,助力学生们在AI浪潮中拥抱变革、提升能力,为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发展贡献更多创新力量。

